這是朋友送我的酸柑茶,第一次收到這樣特別禮物,拍個照片紀錄一下。

這個酸柑茶算是客家莊的名產,有很濃的陳皮香味,直接聞起來真的很香,這種茶對於氣管很有幫助,對咳嗽、化痰、解熱都有功效。

bitter-orange-tea-2

它是將虎頭柑(拜拜用的,很難吃的那種)挖空後並填入茶葉,經過長時間放置風乾後製成的,由於製作過程需要很長的時間,而且需要很好的技術,如果技術不好的話很容易發霉,所以他的價格都比較高,我收到這一顆酸柑茶一般市價大概都在兩千以上,不過我看網路上的資料,這種茶的製作方式似乎有好幾種,價格也不一。

bitter-orange-tea-3

由於經過長期的風乾過程,它已經是極度乾燥的狀態,可以保存很久,而要拿來泡的時候,因為它實在太硬了,一般的刀子都沒辦法切,通常都是要使用鐵鎚來敲碎後,才能沖泡。

在沖泡時,最好要用剛煮沸的滾水,一般開飲機的熱水溫度可能會不太夠,因為它非常乾燥,要夠熱的水才比較好沖開它的味道。

這是底部的樣子。

bitter-orange-tea-4

這是農業知識入口網的資料:

提到緊壓茶,大多數人想到的一定是普洱茶,這種保留了唐宋時期「蒸而成團」形制的茶品,包括七子餅圓茶、茶磚、緊茶、沱茶等,在全球受喜愛的程度與日俱增,連帶也使得千兩茶、湖南茯磚等黑茶水漲船高;甚至連福建的武夷山,名滿天下的大紅袍都曾推出機器壓磨的大紅袍鐵餅上市。

其實臺灣也早有緊壓茶的製作,源自客家人愛物惜物的天性所出,那就是近年以養生保健為主要功能的「酸柑茶」,堪稱是臺灣特有且唯一的「緊壓茶」了。話說每年農曆春節期間,臺灣許多民眾都喜歡買幾個比一般椪柑足足大上一號的「虎頭柑」回家拜拜。整粒看起來彷彿巨無霸般的虎頭柑,由於皮厚、水分多,加上橙紅紅的外表,看起來充滿過節的喜氣,尤其還可以在供桌上持續放上一個月而不變壞,因此作為敬神祭祖並討個吉利好運,相當受到一般民眾的青睞。

不過,虎頭柑與食用為主的桶柑或椪柑不同,果肉奇酸無比,一般除了害喜的少婦外,根本沒人能嚥得下去,明顯地「中看不中吃」。因此只要春節一過,因水份消失而萎縮硬化的虎頭柑,十之八九會被無情地當作垃圾棄置。不過勤儉惜物的客家先民卻不捨如此浪費,反而將製茶過程中淘汰下來的「茶角」塞入,製成有如黑茶類普洱茶外觀的酸柑茶,不僅可以「化腐朽為神奇」地放個5年、10年以上,敲碎後沖泡飲用,不僅溫潤爽口,茶香與柑香融合的微酸口感令人回味再三,據說對咳嗽、化痰、解熱都有功效。

這就是早在百多年前,客家先民傳承至今的「酸柑茶」。在過去物質尚不充裕的年代,幾乎是桃竹苗一帶客家鄉親家家戶戶必備的保健聖品。只是隨著國民所得的提高,以及成藥的普及,而逐漸被遺忘罷了。所幸隨著國民所得的不斷提高,以及無毒、有機、養生等觀念的普及,近年來民眾除了追求安全、衛生的茶品外,標榜養生或保健的茶品近年也逐漸風行,使得客家先民留下的寶貴資產酸柑茶又恢復了產製。

例如苗栗縣頭份日新茶園的許時穩,從小就耳濡目染酸柑茶的製法,加上每逢咳嗽不止時,母親就會泡上一杯酸柑茶的童年溫馨記憶,因而矢志將先民留下的智慧結晶繼續承傳,不僅早在多年前成立全臺唯一的酸柑茶產銷班,還四處求教客籍製茶老師傅與中醫,在茶葉中加入紫蘇、薄荷、甘草,使得新一代的酸柑茶更具有保健效果。尤其透過電視紛紛報導後,酸柑茶更成了今日最具鄉土魅力的天然養生飲料。

許時穩表示,虎頭柑烘乾以後的皮就是古籍所說的「陳皮」,根據中醫的說法,陳皮對咳嗽、化痰等原本就有功效,再加進紫酥等香草類植物更能強化效果。至於虎頭柑挑選與採摘的時間,也大有學問:最好在果實七、八分熟時採下,先在室內擱上幾天,待柑皮呈現些許乾癟與軟化現象後,再進行製作。許時穩解釋說,熟透或過於新鮮的果實含水份高,製作時果皮容易破裂。

不過製作酸柑茶可不容易,第一步是挖果肉;以特製的金屬圓筒在柑橘頂端挖出缺口,保留挖下的柑皮做蓋子,再以杓匙將果肉挖出。仔細濾掉果肉裡的籽,挖出的果肉放進絞碎機絞碎後,再混合以紫酥、薄荷、甘草等攪拌過的茶葉,回填至挖空的柑仔內。此時塞得圓鼓鼓的柑仔,蓋上原本的柑皮後,還得用鐵絲仔細綑綁,再將五花大綁的酸柑茶送進蒸籠:一蒸、一壓、一烤,再蒸、再壓、再烤,每天重覆同樣的動作,天氣好時尚須將酸柑茶拿到陽光下曝曬。

歷經「九蒸九曬」不斷的蒸、曬、烘、壓,酸柑茶一共9次工序才能完成,總共需費時3個月。許時穩說蒸熟、蒸透的酸柑茶,才經得起長期陳放。渾圓的外觀因不斷乾燥、緊結而縮小變皺,鐵絲也得不斷拆下重新綑綁,直至顏色由紅橙色逐漸轉成金黃、土黃、深褐色到完全變黑為止,其中更以特別訂製的機具多次緊壓,鐵絲才能完全取下,外觀也呈現漂亮的花瓣狀。由於做工紮實,完成後的酸柑茶有如石塊般堅硬,必須以鐵鎚敲碎後,才能置入茶壺以熱開水沖泡;也可以加點冰糖、龍眼乾、菊花等,或與金桔一起沖泡,酸酸甜甜滋味更佳。不過一般人可沒辦法成天拿著鐵鎚猛敲,為了方便愈來愈多的消費者,目前大多數的酸柑茶品,均先以機器磨碎後,製成袋茶再包裝上市,深受都會上班族的歡迎。

目前桃園縣龍潭與新竹縣關西都有酸柑茶的製作,龍潭福源製茶廠的酸柑茶卻與苗栗頭份有著截然不同的外觀,光滑渾圓且無鐵絲痕,像極了黑褐色的車輪,聞起來又有一股淡淡的茶葉與陳皮清香。主人黃文諒解釋說,一般製作酸柑茶,均使用原本挖下的柑皮做蓋子,為了防止蓋子在蒸烤過程中脫落,當然須以鐵絲綁緊了。

黃文諒的作法則是捨棄原本挖開的柑皮,另外挑選外觀看來較差的虎頭柑,切下較大的柑皮作蓋子,如此才能塞入已經填滿茶葉的半成品上,讓兩者無須綑綁就能完全密合,之後再將它們一一排好,蓋上層層堆疊的木板,並以重物緊壓成扁圓型。而且每蒸一次就要取下蓋子再加料,因此成品特別飽滿。他笑著說一般酸柑茶是越蒸越小,他的卻是越蒸越大。其他的蒸、烘、烤等工序則大致相同,但成本顯然要高出許多了。

酸柑茶的製作工序:
1.以特製的金屬圓筒在柑桔頂端開口挖果肉,是製作酸柑茶的第一步。
2.茶葉加上加入紫蘇、薄荷、甘草等攪拌混合,新一代的酸柑茶更具有保健效果。
3.將茶葉再回填至虎頭柑塞滿。
4.將塞滿茶葉的虎頭柑以鐵絲綑綁後放入蒸籠內蒸熟。

文圖 吳德亮(第63卷14期)

參考資料:新台灣新聞週刊自由時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