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: Linux

Linux 標準串流(Standard Streams)的緩衝區(Buffer)問題

這裡討論在 Linux 系統上標準串流(standard streams)的緩衝區(buffering)時常容易會產生的一些問題。

首先請看下面這個使用 pipeline 的指令:

command1 | command2

在這裡 shell 會 fork 兩個 processes,然後利用 pipe 連起來,整個架構中包含了三個緩衝區(buffer),就像這樣:

其中的 kernel buffer 會由 shell 所呼叫的 pipe system call 來建立,這個 buffer 的大小我們並沒有辦法直接控制,但基本上也不用擔心,因為 kernel 會在接到資料之後,立刻將資料送出去,通常效率都不是問題。(參考資料:circular pipes


另外兩個緩衝區則是跟標準串流(standard streams)有關,在 Linux 中有三種標準串流,分別為 stdin、stdout、stderr,Linux 中幾乎所有的程式在執行前都會靠著 C 函式庫(libc)自動建立這三個標準串流,而這些串流可以用來連接檔案、sockets 或 pipes 等,而程式設計者可以藉由緩衝區的大小(size)與模式(mode,亦即 unbuffered、buffered、line buffered)來控制緩衝區的運作方式。

我們可以利用下面這個程式來測試預設的緩衝區,看看他們是如何運作的:

/* Output info about the default buffering parameters
 * applied by libc to stdin, stdout and stderr.
 * Note the info is sent to stderr, as redirecting it
 * makes no difference to its buffering parameters.
 */
#include <stdio_ext.h>
#include <unistd.h>
#include <stdlib.h>

FILE* fileno2FILE(int fileno) {
  switch(fileno) {
    case 0:  return stdin;
    case 1:  return stdout;
    case 2:  return stderr;
    default: return NULL;
  }
}

const char* fileno2name(int fileno) {
  switch(fileno) {
    case 0:  return "stdin";
    case 1:  return "stdout";
    case 2:  return "stderr";
    default: return NULL;
  }
}

int main(void) {
  if (isatty(0)) {
    fprintf(stderr,"Hit Ctrl-d to initialise stdin\n");
  } else {
    fprintf(stderr,"Initialising stdin\n");
  }
  char data[4096];
  fread(data,sizeof(data),1,stdin);
  if (isatty(1)) {
    fprintf(stdout,"Initialising stdout\n");
  } else {
    fprintf(stdout,"Initialising stdout\n");
    fprintf(stderr,"Initialising stdout\n");
  }
  fprintf(stderr,"Initialising stderr\n"); //redundant

  int i;
  for (i=0; i<3; i++) {
    fprintf(stderr,"%6s: tty=%d, lb=%d, size=%d\n",
        fileno2name(i),
        isatty(i),
        __flbf(fileno2FILE(i))?1:0,
        __fbufsize(fileno2FILE(i)));
  }
  return EXIT_SUCCESS;
}

執行之後,輸出會類似這樣:

Hit Ctrl-d to initialise stdin
Initialising stdout
Initialising stderr
stdin: tty=1, lb=1, size=1024
stdout: tty=1, lb=1, size=1024
stderr: tty=1, lb=0, size=1

藉由測試的結果,在緩衝區模式的部分,我們可以得知:

  • stdin 預設會使用 buffered 模式的緩衝區。
  • stderr 預設不會使用緩衝區,也就是 unbuffered 模式。
  • 若 stdout 是一般的終端機,則會使用 line buffered 模式的緩衝區。其餘的狀況則會使用 buffered 模式的緩衝區。

而在緩衝區大小的部分:

  • 緩衝區大小只會直接影響緩衝區的模式。
  • 預設的緩衝區大小是根據 page 大小決定的,這裡測試的結果是 4096 bytes。
  • 如果 stdin 或 stdout 連接到終端機,則預設的緩衝區大小為 1024 bytes,否則為 4096 bytes。

以上這些數值只是一個測試出來的結果,並不是一個標準值,每個系統有可能不同,甚至同一種系統版本不同也會有差異,這裡只是提供一個概念性的介紹,讓大家了解系統上有這些緩衝區存在。

stdio 輸出緩衝區問題

如果你想要查看 Apache 網頁伺服器及時的瀏覽記錄,看看有哪些訪客的 IP 位址,我們可以使用這樣的指令:

tail -f access.log | cut -d' ' -f1 | uniq

像這樣使用 tail -ftcpdump -l 這類的指令,同時要持續等待新的資料,又要進行後續的資料處理時,就會發生輸出斷斷續續的問題。(某些會將所有資料都納入緩衝區的指令無法這樣使用,例如 sort

在這個例子中,如果有新的訪客連線進來的時候,雖然其瀏覽記錄會被馬上寫入 access.log,但是由於 stdio 的緩衝區問題,他不會馬上顯示在這個指令的輸出中(被暫時儲存在緩衝區中),整個狀況會像這樣:

其中橘色的緩衝區就是出問題的地方,因為他所連接的另一端是一個 pipe,所以他的緩衝區大小會是 4096 bytes,他會等到緩衝區滿了之後,才會把資料送給 uniq

另外 tail -f 的 stdout 緩衝區其實也會有這個問題,但是由於 tail 本身會在有新資料時呼叫 fflush(),讓資料及時送出,所以這個問題不嚴重。(你可以嘗試看看 tcpdump -lgrep --line-bufferedsed --unbuffered 這幾個指令的狀況)

在最後 uniq 輸出部分,由於它的 stdout 是直接連接終端機,所以只要有資料時,就會逐行立即自動輸出,所以對這裡的需求而言也沒有問題。

stdin 輸出緩衝區問題

stdin 跟 stdout 類似,為了增進效率所以也有緩衝區的設置,當然你也可以透過一次只讀取一個 byte 的方式來控制整個讀取流程,但是這種做法並不實際。我們來看下面這個例子:

printf "one\ntwo\nthree\n" | ( sed 1q ; sed 1q ; sed 1q )

輸出為:

one

從輸出的內容你可以看出來,第一個 sed 把所有的資料都接收進去,剩餘兩個 sed 完全沒有收到任何資料。

縱使這裡將 stdin 的緩衝區模式設定為 line buffered,也是無效的,因為這個只會在 stdout 被 flushed 的時候有用。而常見的 readline 也都是實作在 stdin 的緩衝區上,所以同樣會有這個問題。

一般來說,你只能控制是否要從 stdin 讀取資料,如果你只要讀取指定長度的資料,那麼就必須將 stdin 的緩衝區關閉才行。

下面這個是另外一個 ssh 的例子:

printf "one\ntwo\nthree\n" | ( ssh localhost printf 'zero\\n' ; cat )

輸出為:

zero

這裡經過 ssh 連線所執行的 printf 並不需要任何輸入資料,但是 ssh 指令本身並不知道這件事,所以 ssh 還是會把資料讀進來。如果要讓 ssh 不要讀取任何資料,可以加上 -n 參數:

printf "one\ntwo\nthree\n" | ( ssh -n localhost printf 'zero\\n' ; cat )

這樣的話,輸出就變為:

zero
one
two
three

stdio 緩衝區控制

程式設計者可以直接使用 readwrite 避開緩衝區的問題,但是在大部份的狀況下,這樣會比較沒有效率。另外一個方式是使用 setvbuf 函數來控制緩衝區的模式與大小:

#include <malloc.h>
#include <stdio.h>
#include <stdio_ext.h>

int main(int argc, char** argv)
{
    int buf, chars, i;
    fprintf(stderr,"BUFSIZ = %d\n",BUFSIZ);
    fprintf(stderr,"uninitialised stdout buf_size = %d\n",__fbufsize(stdout));
    setvbuf(stdout, (char*)NULL, _IOFBF, 0);
    fprintf(stderr,"default stdout buf_size = %d\n",__fbufsize(stdout));

    if (argc == 3) {
        buf=atoi(argv[1]);   //chars to allocate
        chars=atoi(argv[2]); //chars to write to test buffering

        char* new_buf=malloc(buf); //can't free until fclose(stdout)
        if (setvbuf(stdout, new_buf, _IOFBF, buf)) {
            fprintf(stderr,"setvbuf() failed\n");
        }
        fprintf(stderr,"specified buf_size = %d\n",__fbufsize(stdout));

        if (chars) {
            for (i=1; i<chars; i++) putchar('.'); putchar('$');
            putchar('.');
            sleep(5); //to see buffering of output
        }
    }
}
/*
    Note currently for glibc (2.3.5) the following call does not change the
    the buffer size, and more problematically does not give any indication
    that the new size request was ignored:
        setvbuf(stdout,(char*)NULL,_IOFBF,8192);

    The ISO C99 standard section 7.19.5.6 on the setvbuf function says:

    ... If buf is not a null pointer, the array it points to may be used
    instead of a buffer allocated by the setvbuf function and the argument
    size specifies the size of the array; otherwise, size may determine
    the size of a buffer allocated by the setvbuf function. ...

    Andreas Schwab at least takes the above to mean setvbuf(....,size)
    is only a hint from the application which I don't agree with.

    FreeBSD's libc seems more sensible in this regard. From the man page:

    The size argument may be given as zero to obtain deferred optimal-size
    buffer allocation as usual.  If it is not zero, then except for
    unbuffered files, the buf argument should point to a buffer at least size
    bytes long; this buffer will be used instead of the current buffer.  (If
    the size argument is not zero but buf is NULL, a buffer of the given size
    will be allocated immediately, and released on close.  This is an extension
    to ANSI C; portable code should use a size of 0 with any NULL buffer.)
*/

在更改串流緩衝區設定時,可能會有無法預期的結果,這個要注意,另外這個程式是在 glibc 2.3.5 的情況下實作的,版本有點舊,但是還有參考價值,如果自己要實作,就要注意新的 glibc 有沒有變動。

目前來說,對於既有的程式使用者是沒有辦法更改其緩衝區設定的,有一個 unbuffer 工具可以解決部分的問題(但是也產生了其他的問題),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參考他的說明文件。

在新的 coreutils 7.5 中,提供了一個新的 stdbuf 指令,它可以讓你更容易來控制串流的緩衝區:

tail -f access.log | stdbuf -oL cut -d ' ' -f1 | uniq

詳細的使用方式,可以查詢 stdbuf 的線上手冊。

man stdbuf

參考資料:pixelbeat.org

G. T. Wang

個人使用 Linux 經驗長達十餘年,樂於分享各種自由軟體技術與實作文章。

Recent Posts

光陽 KYMCO GP 125 機車接電發動、更換電瓶記錄

本篇記錄我的光陽 KYMCO ...

2 年 ago

[開箱] YubiKey 5C NFC 實體金鑰

本篇是 YubiKey 5C ...

3 年 ago

[DIY] 自製竹火把

本篇記錄我拿竹子加上過期的苦茶...

3 年 ago